關於人類抗衰老以及健康的科普知識。
通俗來說,痛風是關節炎的一種,常見且複雜,患病人群覆蓋全年齡階段。
痛風最常見的症狀是:
關節疼痛:大腳趾是痛風多發部位,其他常見的受影響的關節包括腳踝、膝蓋、肘部、手腕和手指。
持續性不適:疼痛感慢慢減輕直至消失,需持續幾天或幾周不等。隨著痛風的發展,發作時間可能會更長,並擴散到更多關節。
腫脹和紅腫:受影響的關節通常會出現嚴重的疼痛、水腫、紅腫和炎症。
活動受限:痛風後期,四肢活動慢慢變得困難。
痛風發作與體內尿酸濃度有關,痛風會在關節腔等處形成尿酸鹽沉積,激活機體自身的免疫係統,進而引發急性關節疼痛。這些沉積是在嘌呤化合物分解過程中形成的,嘌呤在人體內和食物中自然存在。
痛風常在夜間發作的原因則是夜間人體處於相對缺水狀態,尿酸更容易沉積並在關節等部位聚集,引起痛風。
一般來說痛風的治療主要有兩種方式:通過藥物與調節飲食。
藥物治療
治療痛風的藥物主要有非甾類抗炎藥、糖皮質激素,但目前藥物治療方法使用較少。 食療更普遍、健康。
飲食療法
減少食用高嘌呤食物、高脂類食物:如肉類、海鮮、含酵母食物和飲料等;
盡可能食用嘌呤含量隨低的食物:如大米、小麥、澱粉、高粱,雞蛋、豬血、鴨血等。
限製飲酒:酒精在發酵過程中會消耗人體大量水分並產生大量嘌呤,人體內嘌呤含量越多,代謝產生的尿酸就越多,同時酒精刺激肝髒也會產生尿酸,而這會增加痛風的發病率和痛風對人體的危害。
多飲水:人體飲用大量的水後,可將尿酸通過尿液排出體外。
堅持運動:肥胖是痛風的危險因素,肥胖不僅增加痛風發生的風險,而且肥胖患者痛風發病年齡較早,而且內髒脂肪與痛風的發生亦密切相關。因此加強鍛煉,排出人體多餘脂肪,有助於痛風治療。但要注意:痛風發作時應停止運動。